2021年12月27日,由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主辦、中國佛教協會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基地協辦的2021年人間佛教思想建設研討會在北京以線下線上融合方式舉行。此次會議主題為“人間佛教與佛教中國化”,旨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全國宗教工作會議最新精神,總結中國佛教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發展經驗,探索當代人間佛教思想體系,推進新時代佛教中國化的道路實踐。中央統戰部有關部門負責人、中國佛教協會相關負責人與來自各大院校、研究機構的30余位專家學者共同出席了會議。特編發與會專家學者發言和論文觀點摘要,以饗讀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魏道儒研究員作了題為《深入推進佛教中國化與人間佛教的未來發展》的發言。他指出,人間佛教的本質,就是推動佛教走中國化的道路;人間佛教的未來發展,與佛教中國化是同一過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成為堅持佛教中國化、人間佛教未來發展的重要內容。中華傳統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佛教文化,但是現在的總結、提煉和弘揚還不夠;許多講傳統優秀文化的著作和文章都對佛教文化講的比較少。保證佛教的健康傳承,關系著佛教的命運;在思想傳承上,要堅持和弘揚“正法”,要推進佛教思想與時俱進發展;在法系傳承方面,要注意培養“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佛教界人士。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修平教授發表了題為《佛教中國化視域下的人間佛教》的論文。他指出,人間佛教在當代社會與未來發展,有兩個基本向度:一是作為宗教,承擔起延續佛陀慧命的責任和使命,二是作為文化,為全體社會大眾提供精神文化資糧。作為宗教的佛教,要堅守它的宗教性、神圣性、超越性;在人間佛教的推展中,不能因強調人間佛教的入世性,而忽視佛教出世解脫的根本宗旨以及中國佛教契合佛陀本懷的普世性意義和價值。作為文化的佛教,則要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成為全民族、全人類共享的文化資源。教界、學界和政界攜手合作,共同推進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更好地傳承發展中華優秀佛教文化,這是人間佛教在當代和未來發展的重要路徑和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黃夏年研究員發表了題為《“人間佛教”與“佛教中國化”的內在邏輯》的論文。他指出,“人間佛教”的內在理路是在當代現實社會背景下,以“人生佛教”為超越,利用大乘佛教的組織化與戒律化,促進佛教轉型,建立現代化的“人間佛教”?!胺鸾讨袊币叩摹罢獭薄拔幕焙汀吧鐣比龡l道路,離不開“傳統思想文化”“入世”和“現代思想”三大范疇?!叭碎g佛教”與“佛教中國化”終級目的是一樣的; “現代性”“入世性”“傳統性”是“人間佛教”和“佛教中國化”的共同基礎,它們與“神圣性”一起構成了現代中國佛教的特質?!胺鸾讨袊本褪且诋敶鐣h境下,積極向現代社會靠攏,更好地融入當代社會,完成當代中國佛教適應社會發展、與社會相適應的身分轉換,走出一條新道路。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唐忠毛教授發表了題為《理解人間佛教的四大視域》的論文。他指出,深入地理解人間佛教,不可忽視人間佛教的歷史視域、中道視域、現代性視域和中國化視域?!胺鸾淘谌碎g”“佛教為人間”,是從佛教本來具足的“人間性”來理解人間佛教,是佛教立足于人間而實現其宗教性的超越途徑與超越方式。中國佛教要在現代性的觀念背景下,滿足“現代人”從各種現代立場對它的重新理解和認同,因此它需要調整自身以便與逐漸形成的各種近現代觀念相契合。人間佛教謀求的是觀念與制度兩個層面的現代化轉變,其目的在于使佛教順應現代觀念與現代社會的變遷,尋求佛教自身的現代化生存與發展。人間佛教情懷,就是基于其對現實眾生的真切關懷,既立足于現世,又愿景于來世,且不失于佛教的超越解脫之旨趣。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何建明教授作了題為《辛亥革命與中國現代佛教的開端》的發言。他指出,當前討論“堅持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的佛教中國化,不是要將佛教從一個外來宗教如何轉變為一種中國宗教,而是要使中國現有的佛教如何積極地適應新時代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成為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積極力量。辛亥革命是包括佛教在內的中華文化從傳統形態走向現代形態的一個歷史性起點,是中國現代佛教歷史的開端。當今中國佛教界最為重要的“愛國愛教”傳統不是產生于古代,而正是辛亥革命時期一大批僧俗先進為拯救國家危亡而提出并積極實踐的,后來又在抗日戰爭中再次得到弘揚光大的。繼承和弘揚辛亥革命以來中國現代佛教所開啟的自覺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之需要的愛國愛教等優良傳統,對于今天如何在新時期大力推動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紀華傳研究員發表了題為《大醒法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的論文。他指出,大醒法師作為民國時期中國佛教的棟梁之才,是太虛大師人間佛教事業最主要的繼承者和推進者,他堅定地捍衛中國佛教改革和轉型的重大使命,積極創辦佛學院、佛教會等新型佛教組織,其思想表現出鮮明的前瞻性和時代感。他又是一位精通佛教教義、戒律制度、修行實踐等諸多優質傳統的捍衛者和傳承者;在倡導佛教改革的同時,能夠堅持中國佛教自古以來一脈相承的傳統立場和見地。這些理性、辯證、創新而不偏離傳統的思想特質彰顯了近現代高僧在人間佛教實踐道路探索中的精神光彩和圓融智慧。中國佛教在近百年努力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過程中所形成的現代佛教傳統的經驗和教訓,是當代推進佛教中國化、踐行人間佛教實踐道路的重要精神財富。 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邵佳德副教授發表了題為《近代中國“佛教”概念的重新發明及其影響》的論文。他指出,晚清以來隨著西方文化持續進入中國并產生影響,“佛教是什么”這個原先無需言說的問題,引來眾多知識精英爭辯不休,也成了政府管理佛教必須面對的棘手事務,以及佛教徒身份焦慮的重要來源?!爸袊鸾淌鞘裁础钡膯栴},意味著從更具體以及比較的層面去界定佛教在近代中國和世界的處境。佛教在近代的衰落、復興或轉型的研究范式,都關涉各方對于“佛教”和“中國佛教”之概念的重新認識,其本質是中國如何回應外來觀念、文化與制度的問題。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王大偉教授發表了題為《宋代僧眾的日常:茶果、茶藥與他們的生活世界》的論文。他指出,茶藥、茶果等食物、供物廣泛出現在宋代僧人的日常生活中,這些看似并不起眼的飲食之品,被禪僧用作接引學人、講演禪機的道具。茶藥與茶果這些食物,伴隨著寺院中茶湯生活、制度、儀軌等出現,時刻在帶有儀軌的飲食活動中提撕自我,踐行禮制,是出家僧眾人生中一直要注意和警醒的制度性要求?,F代佛教生活禮俗制度的建立,是當代推進佛教中國化、實踐人間佛教的重要面向。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遲帥老師發表了題為《人間佛教與佛教中國化》的論文。他指出,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表明,大乘佛教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基本路徑,而現代中國佛教的發展方向就是以大乘佛教為指向的人間佛教。中國佛教的歷史和人間佛教的發展現實表明,人間佛教已經成為中國佛教的未來導向,并在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模式創新。放眼全球,人間佛教必將促進全球人類文明交流和宗教對話,并為解決全球人類倫理困境和諸神之爭的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現代想象。 安陽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許效正教授發表了題為《近代佛教中國化》的論文。他指出,近代的佛教中國化,是中國佛教不斷地與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人文化的時代潮流相適應的動態化過程,在佛教中國化歷史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是僧人組織社團化、僧人教育學堂化、佛寺產權明晰化、佛教理念人間化和弘法方式媒體化。新中國成立后,佛教不斷地與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道德相適應,進入新時代的佛教中國化時期。近代佛教中國化中形成的大乘佛教理念復蘇、振興佛教共識、現代民族意識和國民意識等,應予以高度重視。 韶關學院旅游與地理學院何子文老師發表了題為《作為儀式表演的公民身份:對佛教寺廟公共性實踐的一種思考》的論文。他指出,近年來,我國的文化發展問題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走出去”戰略、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以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做出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要決議等。作為中華文化傳統構成的佛教,在這一政策背景下的轉變以展現其在國家文化戰略中的公共性角色,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和理論命題。寺廟僧團作為一個社會行動單元,法事活動作為一種公共交往儀式,寺廟作為文化記憶的空間和寺廟功德共同體的塑造。公民身份的儀式表演為寺廟僧團與社會形成一種有機的相互嵌構關系,從而更好地以制度化的方式參與社會公共治理、展現佛教的公共價值與地位,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實踐途徑。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伍先林副研究員發表了題為《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佛教的中國化》的論文。他指出,印順法師主張以原始佛教為根本和源頭,以初期大乘佛教尤其是般若性空唯名系人間菩薩行的青年佛教作為理論和實踐的最高準則;以后期佛教尤其是法界圓覺學或真常唯心論作為適當的補充,才能將佛教最核心和根本的特性——人間佛教的精神充分地發揚起來。印順法師在理論上總結和提煉出了人間佛教修行實踐必須遵循的三大綱領——菩提愿、慈悲心和性空慧。印順法師提倡人間佛教,認為佛出于人間,佛教修學不應偏離人間的任重致遠的久遠和長期的實踐,是從另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生和人間的“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化佛教的特色。 西南民族大學哲學學院尹邦志研究員發表了題為《宗法制度下的頓漸之爭》的論文。他指出,禪宗的傳播深受宗法制度的影響,這一影響體現在對于“傳承”的重視上。佛法的傳承包涵了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事相上的付囑,一是心地上的印證;付囑是作給世人看的,是取信于人的必要手段,有利于弘法事業的開展;印心才是真正的傳法,只有心心相印,才能確立解脫的自信,才有承擔佛法重擔的力量。大乘佛教的傳承,本來以法印進行印證、傳續,禪宗稱為“傳心印”;但是受到了“一代一祖師”的影響,產生了正統之爭,即“南北之爭”。這樣的爭端,不僅在漢地發生,在藏地的禪宗傳承也同樣受到影響,產生了“吐蕃宗論”。摩訶衍大張旗鼓地宣傳頓悟說、大乘論,對吐蕃佛教形成強烈的沖擊,引出了蓮花戒等論師著書立說,使大乘佛法的旗幟在雪域高原牢固地樹立起來。 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朱麗霞教授發表了題為《神圣即世俗:北魏洛陽佛教信仰的中國化特征》的論文。她指出,北魏遷都洛陽后由于上層社會的推動,佛教再次興盛,寺院激增,佛教的發展呈現出世俗社會與佛教雙向深度互嵌的特征,佛教成為政治權力博弈的緩沖地帶,洛陽佛教表現出很強的國際化和入世性特征。以北魏洛陽佛教世俗與神圣關系的范例可以看出,佛教中國化既是傳統的,也是當代的;既是繼承的,也是發展的。傳統性和繼承性是指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就是其中國化的歷史;當代性和發展性是指佛教在中國化進程中,必然需要契合彼時彼地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形態。因此,佛教中國化是一個開放的進程,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和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具有內在統一關系的。 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楊維中教授發表了題為《<仁王經>以般若治國主政與“仁王”護教的理念》的論文。他指出,佛教和政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佛教在興國安邦上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度释醢闳艚洝返暮诵氖恰叭释酢币浴鞍闳艟瘛敝螄碚约啊叭释踝o教”的理念,“仁王”將儒家的“圣王”與佛教的“法王”結合了起來。佛陀將此經以及佛法付囑給國王,主要緣由是“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并且希望國王勿毀壞三寶?!度释踅洝烦浞煮w現了佛教的治世思想,這些思想所蘊含卓越智慧具有重要的現代意義,在當今社會以及政治生活中,仍然不可或缺。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陳永革研究員發表了題為《人間“新佛教”:論巨贊法師的理論建構及其影響》的論文。他指出,巨贊法師結合自身弘化實踐而提出的“新佛教”思想,可歸于人間佛教的歷史溯源及其現實改進的一種頗具思考空間的類型。人間“新佛教”的思想建構,表明人間佛教的思想建構開始從太虛法師以“改革”為導向所呈現的人間佛教類型,轉進到以“改造”為旨趣的人間佛教類型。以“改造”為旨趣的人間佛教最終成為時代所選擇的佛教時代化的具體實踐方式。巨贊法師所建構并持續闡釋的人間“新佛教”,充分明確了通過學術化與生產化的協調配合,因地制宜、因時引導而付諸共同實踐的新佛教現實路徑。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王佳副研究員發表了題為《凈慧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的論文。她指出,凈慧法師認為,“‘人間佛教’的理念是佛教現代化的理論基礎,也是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基本思想”,“提倡人間佛教,恢復佛教的人間品質,并不是要讓佛教一味地隨順世間而丟掉佛教了生脫死的出世本懷”。當代人間佛教建設力度不夠,需要在教理教法研究、僧團建設管理、佛法對治社會問題等三個方面予以加強。生活禪是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一個時代性的發展,是在實踐修證層面對人間佛教思想的具體落實。在佛教現代化的進程中,凈慧法師的生活禪理念及其實踐,以及對人間佛教的思考,可對當代佛教發展提供可取的經驗。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歐陽鎮研究員發表了題為《虛云人間佛教實踐》的論文。他指出,虛云老和尚人間佛教實踐在學術研究上,表現為從事整理佛教藏經、編輯禪宗文獻以及辦學培養人才,為佛教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在農禪并重上,主張實行普請勞作的制度,增強僧眾的自養能力,達到寺院自給自足的程度,為僧眾的生活和寺院的穩定提供了物質保障;在國際交流上,虛云法師擴大了對海外的講經弘法和資金募化,開展了對外友好往來,既接待海外信眾的來訪和通信,又輸送弟子到海外弘法,為加強對外交往,建立國際友誼,弘揚佛法精神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張雪松副教授發表了題為《管窺人間佛教的多元化理解——從對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重新解讀談起》的論文。他指出,人間佛教是“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所契之“理”,太虛大師和印順法師的理解,確實有所不同。人間佛教最根本的精神,則在于“契機”,即在當今時代,人們所面臨的各種新的情況、新的難題,佛教可以給予應對和解答;即人們創造性地運用佛教理念和智慧,能夠幫助現代人解決現實中遇到的難題,使得佛教在當今世界可以繼續生存和發展下去,便是人間佛教。太虛法師、印順法師、星云法師對人間佛教的主張,深化了中國佛教界對“人間佛教”的理解,在為人間佛教提供教理基礎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尤其對避免將人間佛教進行庸俗化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何蓉研究員發表了題為《佛教與世變:論宗教中國化的人心基礎》的論文。她指出,佛教中國化的新課題意味著要對世變提出解釋,更要對世人的應對給出方向。在持守佛教的根本信念基礎之上,以人間佛教為指向,樹立新時代佛教徒的經濟倫理、工作倫理和生活倫理,使佛教的真義駐于人心、行于世間。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李利安教授作了題為《從絲綢之路文明交往變遷看補怛洛迦山的中國化》的發言。他指出,觀音道場的空間轉移和神圣化建構以及中國各界的廣泛認同,共同完成了觀音道場的中國化歷程。這一中國化歷程充分說明,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在中國不同歷史時代都會根據當時社會背景和文化變遷等因素而發生不同以往的中國化轉變,佛教中國化不是一個在某個時期就可終止的具體任務或具體事件,而是一個不斷演進的歷史過程。 華東師范大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李向平教授發表了題為《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社會性建構》的論文。他指出,人間佛教與現實社會的各種關系,是人間佛教發展的主題之一。人間佛教的人生與人間發展取向,應當就是漢傳佛教的社會化變遷方向,從而使漢傳佛教的“社會性”建構,成為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社會化是社會群體及其社會關聯的社會形式,以一種既不同于國家權力形式、又不同于市場經濟運作模式的行動邏輯,進入社會,并且與其他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進行合法交往。社會化作為20世紀人間佛教的內在運作取向,應當是人間佛教的必然發展,也是人間佛教與現實社會之間矛盾關系的互動結果。人間佛教的人間化模式,應當是走出寺廟,主動積極與社會其他群體、組織進行平等互惠地彼此溝通,進而要求一種能夠順利進入社會的組織模式。此當為人間佛教社會性建構的基本價值取向。當代佛教中國化的發展,應是致力于人間佛教的制度化、大眾化、社會化、現代化、文化化的五化實踐。 南京農業大學政治學院繆方明副教授發表了題為《佛教中國化簡論——基于人間佛教理論意蘊增益之探討》的論文。他指出,佛教傳來中國后,為了處理好佛教自身理論與中國主流文化之間的核心價值觀導向矛盾,佛教自身內部從譯經開始,增益自身濟世的理論內涵,在同道教的理論斗爭中,不斷揚棄“形上”元素,增加入世的語素;同時在回應儒家批判的過程中,逐漸自覺地以儒家宗法倫理中的仁孝思想以及關注民生、濟世大眾精神作為增強自己人間性話語的源頭活水,凸顯自身存在的合法性,這同時構成了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趙翠翠副研究員發表了題為《佛教中國化及其現代秩序的變遷——以太虛和星云的“人間佛教”思想為例》的論文。她指出,“人間佛教”能夠與佛教中國化進程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得以打通,并基于慈善、教育、文化、家庭、生死、職業等,最終構建出以佛教信仰為基礎,并超越佛教信仰的社會意義,實現從佛教信仰者-現代個體、從佛教信仰共同體-道德責任共同體的現代轉型,正是太虛大師和星云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最為核心的宗教中國化內容與相通點?!叭碎g佛教”既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表達,亦是佛教中國化變遷與實踐的動力機制,二者在現代性這一本質上是相通的,更是彼此推動的過程,既能將佛法深入人間,亦能在世俗中構建現代神圣或超人間性,都將有助于實現中國佛教發展的制度性創新、佛教工作事務的法治化、佛教信仰實踐方式的現代化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深度融合,對構建現代佛教組織及管理方式、促進現代人格與家庭神圣、責任倫理,滿足大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乃至良好的社會心態、家國情懷等都具有重大意義。 深圳行政學院哲學與文史教研部張蕾蕾副教授發表了題為《社會分化視角下佛教中國化反思》的論文。她指出,已經被分離了的當代佛教,雖然在宏觀層面沒有在社會變遷中產生巨大影響,但在微觀層面仍是實現社會凝聚的重要動力。當代“佛教中國化”的主要任務是“佛教現代化”的觀點,在佛教轉型的過程中,佛教獨立性、獨特的“行業標準”與明確的主體意識將會更加清晰。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制度,又天然地參與在其他制度之中,佛教如何與其他領域(諸如文化發展、公益慈善、國際交流等)更好地互動,從結構分析的視角來看,都對新時代的佛教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南師范大學哲學系丁小平教授發表了題為《“人間佛教”視域下的環境保護思想略論》的論文。他指出,在“人間佛教”的內容框架下,關于環境保護的思想,應從五戒十善和“大乘佛教”兩個層面展開,構成統一的整體。站在國家治理的角度,保護環境、保護眾生是五戒十善中不殺生而護生的內容。以平等心、菩提心來保護環境、保護眾生,對應于六度四攝中的“布施度”和“持戒度”,重在無畏施、攝律儀戒中的不殺生戒,與饒益有情戒相應。小乘佛教依正不二的理論落實為業感緣起理論,大乘佛教依正不二的理論落實為阿黎耶識緣起理論或法界緣起理論。緣起理論本身的究竟與否,決定了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環境保護的原理的究竟與否。在強調自他不二、色心不二的般若智慧下,保護眾生、保護環境,是大丈夫當下的本份事,也是大乘佛教的菩薩行。無眾生可得而保護一切眾生,保護一切眾生而無眾生可得;無環境可得而保護一切環境,保護一切環境而無環境可得,是大乘佛教不二中道理論的完全實現。 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鄧子美教授向會議提交了題為《人間佛教體系乃太虛整體思維結晶——與梁漱溟批評佛教改革思路相對照》的論文。他在論文中指出,20世紀20年代,太虛法師與梁漱溟之間發起了關于佛教改革必要性的著名爭論。太虛法師通過與其他哲學的比較,論證了佛學的獨特性就在于其“空”觀,梁漱溟早年對此并未深入理解。太虛法師與梁漱溟闡由于彼此思維方式的不同,直接導致了梁漱溟反對太虛主導的佛教改革。佛教中的“覺”有兩大層面:思維方式(形式)轉換的徹底性、平等性、無差別性;其所“照”知識(內容)的個體性、分別性、漸次性、時代性。梁漱溟對太虛改革佛教的批評,激發出太虛以佛學整體思維回應當時佛教界最緊迫的現實問題,最終形成了《人生佛教》《真現實論》兩部專著,奠定了人間佛教基本思想體系。人間佛教思想體系正是太虛整體思維(總持智)結晶。 懷化學院民族研究院田彥研究員向會議提交了題為《明真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的論文。論文指出,明真法師是當代中國佛教高僧,前半生在南岳修行和從事僧伽教育,后半生在北京中國佛學院任教,終其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的佛教教育事業。他行解相應,深入教理,愛好寫作,常結合現實生活來闡發佛理;一生愛國愛教,曾參加“南岳佛道救難協會”,宣傳抗日救亡思想;新中國成立后,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宗教政策,帶領佛弟子走社會主義道路。他的人間佛教思想主要表現在佛法與人生、愛國與愛教、人間佛教與佛陀時代、人間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四個層面,其思想內涵代表了一代高僧對佛教在現代轉型之際的發展方向的探索和思考。 陜西省委政策研究室李曉龍老師、陜西省職業技術學院康雅瓊老師向會議提交了題為《發揚光大趙樸初愛國愛教思想 堅定不移推進佛教中國化事業》的論文。論文指出,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以愛國愛教觀為要義,以報國土恩、報眾生恩的世間法為旨規,強調把佛教教義圓融于推動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之中,為我國佛教中國化指明了前進方向。學習趙樸初的愛國愛教,佛教界要貫通歷史與現實,精進當下與未來,在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中獻計出力,聚焦完整、準確、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為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發光發熱;要弘揚利世濟生、慈悲濟世、以戒為師精神,積極適應社會主義社會,講大局、講法治、講科學、講愛心,服務和融入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圍繞縣域發展、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環境保護、公益慈善、中醫體育等事業當好主人翁,勇擔新使命,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要發揮佛教文化紐帶的獨特優勢和積極作用,積極助力民間外交、服務共建“一帶一路”、致力祖國統一大業,為祖國和平統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